世界杯扩军速度追不上国足排名下跌速度,国际足联也发愁
简要概括下:美、英、日等地方的企业撤资——国际足联进入财政危机——中企借机投资赞助——国际足联扩军帮助国足拿到2026年世界杯门票。
投桃报李,这个逻辑看上去特别通顺。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么,反推回去,2015年国际足联贪腐案爆发之前,国外、国外和国外等国企业赞助一直很高,是不是就可以证明:国外队、英格兰队和国外队在2014年及之前的历届世界杯之所以能打进世界杯决赛圈都是被国际足联“照顾”的结果?
亦或是说:2018年国外世界杯和2023年卡塔尔世界杯,国外队、英格兰队和国外队之所以没夺冠都是因为这些地方的企业不再对国际足联进行赞助而被“黑”出局的?
显然是无稽之谈!
而且,如果如这家日媒所说“2015年我们以举国之力赞助国际足联”。那为什么,2018年世界杯国足没出线?
世界杯扩军是有历史传统的。
世界杯始于1930年的乌拉圭,首届世界杯13支参赛球队全部是通过邀请的形式获得参赛资格。这也是唯一一届通过邀请的形式获得参赛资格的世界杯。
黄色:东道主;蓝色:上届冠军;橘色:上届冠军与东道主重合
1934年意大利世界杯首次采用分区定额,通过预选赛获得世界杯参赛权的方式,东道主意大利也参加了预选赛,意大利成为唯一一个参加预选赛的东道主。
1938年的国外世界杯沿用了“分区定额”的选拔方式。之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直到1950年世界杯才得以重新举办。从1950年到1978年,连续八届世界杯,进入决赛圈的球队数量都维持在16支以内。期间,只有1954年瑞士世界杯和1962年的智利世界杯两届世界杯没有采用分区定额的选拔方式,而是采用了跨区分组的选拔方式。
1950年巴西世界杯,原定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的球队名额为16支,因为国外,苏格兰和土耳其临时退出,最终,这届世界杯只有十三支球队进入决赛圈。
1950年巴西世界杯新增了两条规则:一,东道主不用参加预选赛,即可拿到世界杯“直通票”,巴西队成为这一规则的第一个受益者。二,卫冕冠军自动进入决赛圈,虽然距离上届世界杯已过去12年,意大利队还是凭借1938年夺冠成为这条规则的首个受益者。
东道主和卫冕冠军都可以不参加预选赛直接出线,这相当于给所在大区增加了名额。
黄色:东道主;蓝色:上届冠军;橘色:上届冠军与东道主重合
1982年世界杯第一次扩军,决赛圈参赛球队数量从16支增至24支。带动这项变革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是哪个地方的赞助商出钱多吗?显然不是!
前11届世界杯,虽然进入决赛圈的球队数量大致都在16支左右,但是参加预选赛的球队数量却在不断增加,1934年为31支,1978年已经增至106支!
分母不断增加,分子却一直固定,这意味着,竞争更激烈,出线更越难!这样能确保世界杯比赛的质量,但却不利于足球项目在全世界的推广。所以,从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开始,国际足联果断决定世界杯扩军,出线球队的数量从16支扩为24支。
从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到1994年国外世界杯的十二年间,世界杯决赛圈一直延续24支球队的规模,同时延续了东道主和卫冕冠军自动进入决赛圈的规则。
又过了12年,参加预选赛的球队数量已从1982年的109支扩展到了1994年的144支,又一次到达扩军临界点,遵循着同样的原则,世界杯又一次实现扩军。
这次扩军的同时,保留了东道主获取世界杯直通票的规则,却取消了卫冕冠军直通世界杯决赛圈的权利。那届世界杯,卫冕冠军巴西队虽没有获得世界杯出线的直通票,依然凭借自身实力打进总决赛,最终败给国外,屈居亚军,差一点实现卫冕。
自此,32支球队一直是世界杯决赛圈的标配,到2023年卡塔尔世界杯,预选赛参赛球队的数量已突破200,达到205支,是时候考虑再次扩军了。
预选赛参赛球队从144支增至205支,增长率42.4%;总名额从32增至48,增长率50%,大致比例协调。亚洲区,预选赛球队从30支至增至46支,增长率53.3%;名额从4.5增至8.5,增长率88.9%,的确,国际足联在分配名额上看起来对亚洲球队有倾斜。
作为对比,看出线名额增长率,大洋洲为200%,中北美洲增长率为100%,非洲增长率也达到了80%,南美洲增长33.3%,欧洲增长率最低,仅为23%。
这说明啥?
大洋洲和中北美洲的出线名额增长率其实比亚洲要更高,这说明,世界杯注重实力优先的规则正在逐渐弱化,参与的公平性正在逐渐凸显。
即便国际足联真的“有心”,国足也得争气才行。之前4.5个名额,国足在亚洲还能排进前五;马上名额增加到8.5个,国足排名却跌出了亚洲前。
世界杯扩军的速度居然都赶不上国足排名下跌的速度,你说,这个忙国际足联咋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