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怎么样当上皇帝的,是谋夺了十四弟的皇位,还是康熙亲传

1163 2025-10-15 00:55:25

公元1722年,康熙帝在执政61年后驾崩,继位的是他的第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雍正即位之事,一直在史学界和民间传闻中引发了大量争议,尤其是关于他是否篡改了康熙的遗诏流言。最为流行的说法是,康熙的遗诏原本写的是“传位于十四皇子”,而雍正则通过某些手段,修改成了“传位于四皇子”。这一传闻广为流传,但众多历史学者却对此表示质疑,认为这种说法漏洞百出。

首先,清朝的遗诏应当以满汉双语书写。若遗诏真的在汉文上做了修改,满文部分是否也能相应修改呢?通过后来的宫廷文献考证,专家们确认康熙遗诏的内容和形式没有出现类似篡改的痕迹。其次,即便所有内容都以汉文呈现,依照清朝的传统,皇子称谓的书写规则是“皇某子”,如果要传位给十四皇子,文中应该写为“传位皇十四子”,而非“传位皇于四子”。这种字句的改变,显然并非单纯的手笔修改,而是彻底颠覆了原意。

那么,单从这些文字证据来看,我们是否就能断定雍正确实是康熙合法的继承人呢?答案是否定的。历史的书写往往由胜利者主导,而当雍正展示遗诏时,他已完全掌握了朝廷的绝对话语权。如果他希望修改遗诏的内容,理论上没有任何困难。毕竟在当时,连加密技术和区块链都不存在,雍正如果有心,更能操控外界看到的任何文件。因此,凭借一封遗诏,我们并无法得出雍正是合法继位的结论。

此外,有学者担心雍正继位后会大幅篡改历史记载,因此他们试图从其他史料中寻找佐证。最终,他们在一本朝鲜的历史文献《李朝实录》中找到了这样一段记录:康熙弥留之际,将自己佩戴的念珠赠与胤禛,并言道:“此珠我父顺治帝所赠,今传与你。”如果这一记载属实,那么雍正的继位似乎有了明确的依据。但问题在于,这段记载的来源并不可靠,朝鲜使臣记录的内容极有可能只是道听途说,且如果真有如此重要的事件,雍正当时应该会公开宣扬并载入史册。然而,清朝的正史中对此完全没有任何记载。因此,这一外部证据的真实性存在相当大的疑问。

那么,从文字资料来看,是否能完全确认胤禛是合法继位的呢?事实是,关于胤禛合法继位的争论依然没有明确的定论。事实上,在康熙去世时,几个皇子都曾有意争夺皇位,史称“九子夺嫡”。然而,经过仔细研究史实,能够真正与雍正抗衡的皇子其实不多。参与争夺的几位皇子分别是:太子胤礽、长子胤禔、四子胤禛、八子胤禩和十四子胤禵。

太子胤礽之所以成为太子,是因为康熙对其母亲的深厚感情所致。康熙是典型的“虎父”,而胤礽不过是“犬子”,这使得他在长大后逐渐失去了康熙的宠爱。康熙对胤礽的不满逐渐加深,最终导致了胤礽的两次废立。实际上,在第一次被废时,胤礽就已经彻底失去了继位的希望。

展开全文

皇长子胤禔虽然是康熙的嫡长子,但他并非嫡出,而是庶出,这从法律和传统上便使得他无法成为继承人。胤禔之所以能参与“九子夺嫡”,一方面是因为他本人意欲争位,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与朝中重臣明珠有亲戚关系。然而,明珠与胤禔的关系早已疏远,因此胤禔的争位活动几乎完全是自娱自乐,康熙并没有考虑过这个心术不正的大儿子。

至于八子胤禩,尽管在一些文艺作品中他的形象不弱,且朝中大臣似乎也有支持他的声音,但根据史料,早在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即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除时,就有官员建议改立胤禩,但康熙却严厉反驳并批评胤禩“柔奸成性”,此评语意味着他彻底失去了争夺皇位的机会。随后,胤禩决定转而支持皇十四子胤禵。

胤禵因其聪明才智和卓越的能力,深受康熙宠爱,并曾被任命为亲征西北的统帅。康熙显然认为胤禵具备继位的潜力,但从后来的历史来看,康熙并未给予胤禵足够的“镀金”机会。若康熙真心希望他继位,应当早早让胤禵回朝,然而康熙却让胤禵长期在外,这反而可能暗示胤禵并非康熙心中的首选。

那么,雍正继位是否真正具备继承正统的资格呢?据史料记载,雍正曾自述:“我父极为卓越,我几乎在各方面都无法与他相比。但我有自己的骄傲,我做皇子四十多年,并非一直呆在宫中,而是经常巡察各地。我对基层工作的了解深入,常年协助我父处理政务,这让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甚至可以说,我对基层的了解,远超于我父年幼时的宫内经验。”从这段话和雍正的履历来看,他显然并非是一个玩世不恭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位具有实际政务经验的治国能手。

因此,如果康熙的去世是自然的,雍正继位的合法性是可以得到确认的。然而,若康熙的死亡存在疑点,那么雍正是否是唯一的合法继承人便不得而知,康熙心中可能更倾向于其他的儿子。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找书、问书、翻书更轻松,华为阅读这些新功能真的好用
《DOTA2》7.15更新 赏金神符刷新时间改为5分钟